在早期企业管理基本是产值的管理
来源:客户管理软件提供商
发布时间:2014-04-17

       在早期,企业面对的是一个需求巨大,而供给不足的卖方市场,提高产品产量很自然成为管理的中心,企业管理基本是产值的管理。企业不断努力的结果是生产效率不断发展,产品很快变得非常丰富,导致市场上产品销售的激烈竞争,于是销售中心论随之兴起。为了提高销售额,就必须在内部采取严格的质量管理,外部强化推销观念。但是质量竞争的结果是产品成本越来越高,销售竞争的发展使得费用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企业的销售额不断提高,但是利润不断下降,于是作为销售额中心论的修正版本——利润中心论登上企业管理的舞台,企业管理的目标放在了以利润为中心的成本管理上。但是,成本是不可能无限压缩的,当在一定的质量前提下成本的压缩已经到了极限,而企业利润要求仍然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成本再压缩必然会带来产品质量的下降或者说提供给客户的价值降低。至此,企业不得不在此审视自己的管理思想,于是顾客的地位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客户中心论就此确立。

       纵观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从内到外,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市场营销,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部分,其发展过程也和企业的管理思想具有类似的特点。“营销学之父”——菲利浦.科特勒在他的《营销管理》中总结了营销观念的5个阶段,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

       可以说,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营销非常明显地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从内到外的变化。在此之前,传统营销理论认为,企业营销实质上是企业利用内部可控因素,对外部不可控因素做出积极的动态反应,进而促进产品销售的过程。所谓内部可控因素主要是指企业的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决策,也就是营销学里经常被提到的4P。比如说生产观念的营销重点是在于大量生产,以产品的低价格来吸引客户;产品观念则注重产品的完善和质量改进。由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出现了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企业在产品销售上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因此随后的推销观念强调如何使用各种推销和促销手段来刺激顾客的购买。

       以上三种观念的共同特征是企业运用其经济力量促使顾客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但是不断成熟的消费者并不接受这一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挫败中不断认识到企业自身的生产无法摆脱市场的制约作用,消费者是产品生产、渠道选择、售后服务等等企业活动的决定力量。因而企业的经营观念核心开始从产品、生产导向转移到消费者导向,市场营销的目标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欲望,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提供目标市场所要求的满足,这也就是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营销观念。

      20世纪70年代起出现的社会营销观念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企业的经营活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必须考虑消费者和社会的长期利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其生产和销售受到来自法律、社会舆论、消费者组织等方面的制约;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兼顾起营销活动对社会造成的后果和影响。

      从营销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营销学已经逐渐从销售过程的研究转向此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对于营销目标影响的研究。于是,作为对以往各种营销观念的总结和发展,关系营销出现了。

      关系营销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以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企业营销活动的核心在于建立并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因而企业经营管理的对象也就不仅仅是内部可控因素,其范围扩展到外部环境的相关成员。企业和这些相关成员包括竞争者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其所追求的目标存在相当多的一致性,关系营销或者说现代企业管理的目标也就在于建立和发展企业和相关个人及组织的关系,取消对立,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事业共同体。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上述管理思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以以上管理思想为基础的管理软件不断涌现。比如,管理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之间关系的供应链管理(SCM),管理企业和分销商之间关系的分销商管理(DRP),管理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等。